黄奇帆:对我国科创金融体系建设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发布者:刘雨嫣  发布时间:2024-01-05  10次浏览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引擎与关键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3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并将“科技金融”列于金融支持实体“五篇大文章”之首,赋予了金融服务科技新的历史使命。

当前阶段,我国科技创新体系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动力及竞争压力?如何在科创金融全链条加码布局,真正提升金融资本配置效率?围绕上述问题,在20239月召开的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期间,我们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展开对话。

黄奇帆将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分为三个阶段:“从01”“无中生有”的基础性创新阶段,“从1100”的科研成果转化阶段,以及“从100100万”的生产工业化阶段。

在他看来,我国“从01”阶段的薄弱环节在于投入不足,未来10-15年,应提高这一阶段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例如到2035年争取实现20%,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投入水平;

“从1100”阶段,需要明确推进成果转化的人才和实现创新突破的人才往往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人才,我国亟需培养专业转化团队并不断优化激励机制,可参考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的“三个1/3”方案切实提升转化率;

“从100100万”阶段无疑涉及与资本市场的充分互动。黄奇帆表示,资本市场多层次投融资体系的推动,将科研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大规模的工厂产品,同时将优质科创企业转化为独角兽公司。我国资本市场与美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差距之一,表现在独角兽公司总市值的差距。

他强调,真正能够对科创产业发挥作用的资本市场,需要在企业上市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各轮融资、各项基金做到长线跟踪与专业运营,共同承担创新发展的风险与收益,避免投机取巧现象。此外,还需进一步推进科创板制度建设,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

黄奇帆表示,制造业发展是一切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形成了新的比较优势,即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摊薄效应。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国制造业规模的日益增大将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目前制造业的短板主要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规模不够大,未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这一短板的补足。

他强调,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足够大的市场才有可能使终端产品具有更多的知识产权附加值,“高质量制造的重点不在于制造业本身,而在于生产性服务业。”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