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顾连书: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与未来

发布者:刘雨嫣  发布时间:2023-12-25  10次浏览

近20年的股市发展确立了中国资本市场体系,市场机制逐步运行


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启动了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也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采用“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与“市场自我演进”相结合的市场化改革方式,按照“先债券后股票,先二级后一级”的市场初建顺序,中国资本市场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规模不断壮大,制度不断完善。截至2007年底,上市公司总数量达到155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32.71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32.6%。我国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国内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20年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 1978~1992年,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

1981年后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债券开始出现。1986年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半公开或公开发行股票,股票发行市场开始出现。随后债券和股票的柜台交易开始在全国出现,二级市场初步形成。1987年后证券公司先后成立。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设立,股票市场集中程度和运作效率有所提高。1990年后期货交易开始试点。此阶段,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缺乏统一规范和集中监管。

1.2 1993~1998年,全国性资本市场初步形成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了统一监管体制,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并初步形成了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及相关制度。在市场创建初期,股票发行采取了额度指标管理的审批制度,股票发行定价也是近乎行政审批。B股市场出现及境内企业海外上市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对外开放。证券投资基金有所发展,期货市场初步建立。此阶段,中国资本市场从早期的区域性试点迅速走向全国性统一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陆续出台,市场机制开始运行,资本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3 1999~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规范并快速发展

1999年《证券法》的实施及2006年《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订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更高程度的规范发展。2004年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及股份代办转让系统新的积极探索,都不断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及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以2005年4月开始推进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债券市场规模有所增加,市场交易规则逐步完善。期货市场恢复性增长。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有了新的进展。在此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在法制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也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在2006年出现巨大的转折性变化。

纵观我国近20年的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之路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中国所有制变革、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确立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变。资本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发挥、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提高了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推动了一批企业集中优势、做大做强,也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同时引领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其他诸多重要体制和机制的变革,比如,推动了中国金融结构的转型,完善了相关的会计和法律制度,培养了家庭理财文化的理念。


股市相关基础性制度改革是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主要推动力


2.1 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成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主题

中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加转轨”市场,仍处于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建立初期的整体环境和市场本身制度设计上的局限,中国资本市场积累了很多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了资本市场自身功能的有效发挥。

因此,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改革和发展的主题。近几年,资本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完善市场基本制度和恢复市场自身功能的市场化改革。具体包括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实施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推进股票发行体制改革、推动基金业市场化改革和发展机构投资者、调整完善资本市场监管法规规章等,这些措施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05年4月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在整体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充分运用了市场化的基本原则,其本质为实现机制上的转换,即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形成投资者共同的利益取向。股权分置改革为中国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奠定了市场化基础,为规范上市公司治理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为上市公司实现市场化收购兼并提供了良好条件。

2006年3月起,资本市场开展了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专项活动。主要有:完善上市公司监管体制,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健全公司治理机制,清欠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规范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行为,建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促进上市公司持续发展,推动上市公司整体上市及市场化并购重组等。

2004年前后,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通过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有效化解了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机构的重大风险,鼓励了证券公司的创新发展,保证了资本市场内在机制的稳定运行。

改革股票发行体制,增强市场约束机制。2004年2月建立了股票发行上市保荐人制度,同年末,更新了发审委制度,实现了股票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初步目标。2004年底对股票发行价格取消核准,实行询价制,使股票发行定价机制逐步市场化。

2.2 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

从2000年起,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并加快基金业市场化改革。2002年,基金审核制度渐进式市场化改革启动,基金产品的审批过程引入专家评审制度。基金业加快对外开放,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和QFII的批准设立,促进了市场有效竞争机制的形成。保险、社保基金以及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也逐步进入资本市场。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使得机构投资者力量迅速壮大,改善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及各类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改变了资本市场主流的投资模式,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开始在中国资本市场得到广泛认同。

近两年,中国资本市场无论是从制度规范,还是市场规模和市值成长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并带动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市场化改革取向及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将贯穿资本市场改革的始终


3.1 正确处理政府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改革和发展,应该从参与全球经济金融竞争的视角、从有效推动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及构建自主创新经济体系去规划,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应是中国资本市场始终的、最根本的改革路径选择。

要正确处理政府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边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应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和放松管制,把经营决策权、产品创新权、资产定价权等更多地交给市场参与主体,释放市场的自身潜能,使资本市场的发行、定价、交易等活动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运行和自我调节。政府应积极营造资本市场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稳步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和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3.2 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

监管机构与市场参与主体应定位明确、各司其职,大力提倡市场主体进行各种业务创新、产品创新,使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种金融产品顺利推出,以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发展。要加快推动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房地产投资基金、金融衍生产品等证券品种发展,丰富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融资产品。

市场化改革证券发行体制。继续深化股票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使企业发行上市程序更为便捷和标准化,定价机制更加市场化,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专业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发行定价过程中的作用。加快推动债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与股票市场形成有效的平衡。统一债券监管机构,改革债券发行审核制度,加强市场化发行机制建设。

3.3 进一步完善证券交易机制

建立中国股票市场的做空机制,形成有效的套利机制,提高市场价格的发现功能,提高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建立适应不同层次股票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转板机制。积极尝试建立做市商制度和当日回转交易机制,进一步降低股票市场交易成本。积极探索联通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银行柜台债券市场,建立统一互联的债券交易结算体制,提高债券交易的流动性及交易效率,降低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成本。

3.4 建立上市公司市场化的收购兼并机制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功能,减少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行政干预,通过资本市场的价格信号和筛选功能,建立上市公司市场化的收购兼并机制,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促进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来源:西南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