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实务视角刍议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服务难点及提升措施

发布者:刘雨嫣  发布时间:2023-06-06  10次浏览

一、小微企业汇率避险难点

(一)意识弱

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散,银行汇率避险宣导力有不逮,且受制于规模,小微企业一般缺乏专业的财资人员以及健全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从而对于外汇套保产品了解有限,对利用衍生工具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存在“谈虎色变”的抗拒心理。同时,小微企业利润较薄,客观上汇率风险承受力更低,但主观上易有赌注汇率走势、博取增值收益的心理,叠加套保业务成本高、流程长,因而企业多持币观望、伺机逢高结汇或逢低购汇。因此,小微企业套保比例普遍低于大中型企业。外汇局对主要银行的调研显示,结售汇业务中使用外汇衍生品业务的企业数量占比普遍低于10%,且呈现规模越小、外汇套保越少的特征。

(二)成本高

当前,银行大多对衍生品业务实行授信和保证金管理,并以交易存续期间动态调整估值、控制风险保证金比例作为风控手段。该方法在将人民币对外汇衍生品业务违约率维持在极低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负担,轻资产、抵押少的小微企业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小微企业因信用风险较大中型企业高,满足授信客户准入门槛难度更大,银行授信审批部门对小微授信额度及担保方式把控更严。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多优先办理流动资金贷款及贸易融资业务,使得通过占用授信额度办理外汇衍生品业务更加困难。而缴纳保证金的方式则会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压力。其次,在交易存续期间,银行通常指定专人负责盯市,测算交易的市场价值变动及风险保证金占比,落实保证金/授信额度追加等风险保证措施。在汇率波动加剧时,容易造成反复追保甚至强制平仓的情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困扰。

(三)流程繁

小微企业外汇套保业务需求一般呈现小额、高频、分散的特点,按照实需原则,须逐笔提交单证等贸易背景真实性材料以供审核,且收付汇时间存在不确定性。随着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贸易新业态迅速发展,传统的人工逐单审核、逐笔套保模式增加了企业“脚底成本”和交易成本,不仅占用企业财务人员大量时间精力,单笔衍生品业务锁汇时间也难以把握,且报价更为高昂。另一方面,银行的服务成本有所提高,造成规模不经济的问题。由于小微企业办理贸易项下外汇套保业务的流程与大中型企业并无明显区别,但单笔中间业务收入较低,银行基层在利润考核压力下,从投入产出比角度考量,倾向于优先服务大中型企业。同时,在银行合作办理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项下外汇衍生品业务时,代理银行难以按照业务穿透要求触达贸易新业态平台客户,独立采集反洗钱“九要素”信息、落实“展业三原则”,面临合规压力和挑战。

二、提升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服务水平的措施

基于小微企业汇率避险业务痛点难点,下文尝试总结提出对应解决措施。

(一)多渠道多维度强化“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宣导

1. “名单制”管理模式拓展小微企业汇率避险客户数

银行可通过梳理和排查存量进出口客户、对接各类信息平台等方式,定位潜在目标客户,建立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未办户”名单,针对名单内企业加大力度开展“汇率风险中性”理念靶向宣传和针对性指导,并发挥外汇交易中心手续费减免优惠返利传导、板块专项行动资源激励等政策撬动作用,拓展“首办户”名单。

2. 明确重点、由浅入深,从客户视角宣传衍生品业务

针对小微企业对于汇率的“博弈”心态和对衍生品业务的“摇摆”心理,在宣导“汇率风险中性”理念时应强调“短期汇率形势测不准是必然的”,突出长期稳健经营的重要性及尾部风险的危险性,并破除客户将到期即期汇率与远期锁汇汇率比较的错误认知。在产品推介时,从小金额、短期限的简单产品营销入手,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使小微企业逐步尝试、接受衍生产品,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套保策略和比例。

3.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扩大宣传覆盖面

针对银行基层网点服务半径不足、触达小微客户数量有限的情况,应加强线上渠道宣传,银行各层级机构可联合当地外汇局、自律机制、行业协会等部门,以线上客户推介会、公众号讲解视频、产品案例长图等方式,加大汇率避险理念和产品宣传覆盖面。同时,完善业务跟踪机制,对于有意向的客户以现场沙龙、银企对接会方式线下辅导套保策略。

4. 完善外汇衍生品人才队伍建设,配套考核激励

针对外汇衍生品业务专业性强、基层一线人员少、培养周期长等痛点,银行可根据分支机构业务需求设置外汇衍生品专兼职岗位人员,并纳入专业人才队伍体系培养,定期开展汇率避险产品行内培训和政策传导,及时传达政策变化、市场动态、产品优化、优秀案例、合规操作等内容,提升专业能力。对于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人员,推荐参与外汇自律机制等交流活动,并在考核和晋升方面给予倾斜。

(二)开辟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授信及履约“绿色通道”

1. 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作用,扩展担保品范围

去年以来,多地政府、外汇局出台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小微企业汇率避险优惠政策,银行可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加强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等的合作,发挥其增信作用为企业核定外汇衍生品授信额度,通过担保公司及银行风险共担的原则降低违约损失,减轻企业保证金缴纳压力。同时,可探索扩展担保品范围,如接受低风险国债、金融债等作为履约担保品,省去企业保函开立费用及资产抵押负担。

2. 为优质企业核定专项信用额度,疏通“最后一公里”

基于贸易金融自偿性特点,在做好客户身份识别、适合度评估、实需背景审核的基础上,应摒弃简单套用表内贷款业务评估模式,以企业经常项下国际收支数据为主要额度核定依据审批外汇衍生品专项授信额度,为经营正常、资信良好的小微企业授予信用方式外汇衍生品类额度,并采用专属授信申报模板简化材料要求,便利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开展外汇套保业务。同时,探索给予贸易金融业务部门外汇衍生品额度初审岗位或专项审批授权,提高审批效率。

3. 制定延期追保等定向纾困措施,建立灵活的履约保障机制

基于展业三原则,对与银行合作时间长、诚信合规情况良好的优质小微企业,可适当放宽外汇衍生品保证金/授信额度等履约保障补缴期限,避免因暂时市值波动频繁追保或强制平仓;如客户交易估值亏损进一步扩大,可根据客户信用状况和实需背景可靠性,经银行内部审批流程继续保留交易头寸,同时继续追缴保证金等履约保障或增补授信额度。

(三)落实便利化要求,服务贸易新业态

1. 丰富电子渠道功能,省去小微企业“脚底成本”

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和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长尾客群面临外汇风险敞口、存在汇率避险需求,但通常不是银行直接服务对象或与银行日常业务联系较少。针对新业态客群分散、交易小额高频等特征,提供线上“一站式”办理外汇套保服务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如已有银行在授信申请阶段,结合数字外管、海关、税务等平台信息,设计使用统一额度核定模型自动测算衍生品额度,核实调整后自动生效,实现了批量导入客户、高效审批的模式。业务办理阶段,可通过客户登录网银/手机银行,以及与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市场采购平台直连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企业“多头跑”“反复报”,提高办理效率。

2. 协助贸易代理企业化零为整,提供“管家式”服务

贸易新业态客户多通过电商平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市场采购平台开展进出口业务,虽然单笔结售汇金额小,但因客户多、笔数大,汇总后总量可观。银行可协助货运代理公司、供应链管理企业等发挥平台优势,按“总量匹配”模式,将报关单与套保业务总额匹配关联,为被代理企业统一办理外汇衍生品业务,解决小微企业汇率避险规模不经济的问题,省去企业的交易成本及银行的服务成本。

3. 结合收付汇期限、币种需求,提供合适的衍生产品

对于贸易订单收付汇期限具有不确定性的小微企业,银行可为其办理择期结售汇或美式期权业务,满足客户较为灵活的结售汇时间要求;对于收付汇账期较为分散的小微企业,银行可根据收付汇对应期限及金额计算远期加权平均汇率,为其办理平价远期业务,或在企业对锁汇成本较为敏感的情况下办理亚式期权业务,降低套保费用;对于贸易计价金额与实际支付金额的币种错配,或商品金额与运输、关税等附加费用的币种错配的情况,可为客户办理差额交割方式的远期结售汇或期权业务,规避汇率风险。

4. 推进银行合作办理外汇衍生品业务,形成三方合力

小微客户比例较高的城商银行、农商银行等,仅有少数具备衍生品业务资格,而具备资格的大中型银行小微企业汇率避险业务服务成本较高,两者存在错配,在贸易新业态中错配尤为明显,银行合作办理外汇衍生品业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关于进一步促进外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有关措施的通知》(汇发〔2022〕15号)中指出,扩大合作办理人民币对外汇衍生品业务范围,具备资格银行可向合作银行提供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货币掉期等产品服务,为合作办理外汇衍生品业务提供更多选择。具备资格的银行、合作银行、客户应严格按照《银行合作办理人民币对外汇衍生品业务细则》要求,明确对于贸易新业态客户的尽职调查、业务合规性审核、结售汇统计申报等工作责任分工,三方合力满足小微企业套保需求,推动新型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

(四)支持小微企业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丰富套保策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指出,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双向波动态势,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内生需求逐步增长。2022年上半年,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4.58万亿元,同比增长27.2%。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针对自贸区、贸易新业态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便利化政策。对于与周边国家(地区)、RCEP区域、“一带一路”沿线等跨境人民币业务重点合作区域开展贸易的小微企业,银行可根据企业实际资金情况,积极引导培育客户跨境人民币使用习惯,宣导“凡是外汇能做的,人民币都能做”的理念,支持企业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丰富企业汇率避险选择,切实降低企业外汇风险敞口及汇兑成本。


来源:中国货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