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大有可为

发布者:刘雨嫣  发布时间:2023-02-21  31次浏览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

2月1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文件全文共九个部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守底线就是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振兴就是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强保障就是加强组织领导,强调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今年的文件聚焦狠抓落实,突出工作部署指导性、政策举措针对性,既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唐仁健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金融支持仍被摆在重要位置。

可以看到,无论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业农村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政策、资金和金融服务的支持。

唐仁健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真金白银地投入,要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

具体来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投入、人才、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强调部署,特别提到“健全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投入、金融投入、社会资本投入等多方面资金满足新的发展需求。

金融投入方面,相较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扩展延伸,且更强调差异化支持。

文件指出,“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专款专用有助于发挥结构性工具定向直达优势,做到精准支持,同时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发展。差异化降准为区域中小银行提供长期性低成本资金增强其放贷能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差异化监管则有助于提振区域中小银行放贷意愿。

与此同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聚焦“农信社改革”这一话题,并重点提及村镇银行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

农信社改革作为关键词,已数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尤其是近三年来,从2020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县域法人地位”,到2021年“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再到2022年“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省(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治理机制,稳妥化解风险”,体现出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提升中小银行服务区域实体经济能力的需求愈发迫切。

周茂华表示,中小银行吸收合并后有助于区域资源优化整合,有助于村镇银行加快完善内部治理,提升经营和风控能力,夯实可持续经营基础,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和潜在风险。对于吸收方而言,有助于扩大区域市场份额,减少同质化竞争,扩大品牌影响力。

保险方面,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鼓励发展渔业保险”。其中,“保险+期货”已连续8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而“渔业保险”则是自2016年以来,再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三天前,银保监会发布批复,同意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及辽宁、大连、广西、海南等4家省级分社开业。

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文件提出“加强农业信用信息共享”。对标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可谓是“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的再升级,对金融行业在构建并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方面提出了全新挑战。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2023.2.21)